日本转运

日本代购

提到日本货就是优质品质量的保证,究竟是什么造成今天的局面。

提到日本货就是优质品质量的保证,究竟是什么造成今天的局面。

如果在一个社会,匠人们都是没有社会地位的,都是不受重视的,甚至物质待遇也是不太好的,那会有多少人愿意成为匠人呢?

这一两年,有一种被称为“匠人精神”的概念,在国内突然热了起来,这个始于近邻日本,也见于欧盟火车头德国的词汇,开始在各种文章上频频出现。

在这股热潮中,大部分的观点对匠人精神持正面评价的态度,认为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把这种认真、负责、专注、把产品做到极致的精神,落实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如果能够做到,那么粗制滥造、偷工减料、假冒伪劣的产品就会绝迹。故此,很多人号召国人要学习匠人精神,乃至相关的推广活动也即将或已经在国内开始进行了。

这次知蜜女性创业社群带领着近20位女性创业者到日本的大阪、京都、奈良等地游学参访,考察了有1000年、500年、100年左右历史的数家企业,深度了解了日本的工匠精神。

今天小编就所见、所学、所思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谈谈日本货为何从劣质到品质?中国又为何失去了历史上的工匠精神?

从日本的百年老店和中国的百年老店说起
日本企业里的匠人多达几十万,堪称“匠人国家”。据调查显示,在日本1000年以上的企业有7家,500年以上的企业有32家,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000多家,100年以上的企业有50000家以上。
目前,日本最长寿的企业是创办于公元578年的“金刚组”,存在有1437年。

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5年,集团企业的平均寿命不过7-8年。最古老的企业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还有成立于1663年的剪刀老字号张小泉。中国现存的超过150年历史的老店仅有5家。

日本匠人文化的发展
曾经日本制造是远远落后于上海制造的,民国时期买东西要问“买上海货还是日本货”,一般买得起上海货的都是有钱人,没钱的才选择日本货。那个时期的日本企业大都是些二道贩子,也制造了许多假冒伪劣产品。

后来日本用了十年时间从一个倒买倒卖升级为高端制造,并在1955年建立了“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政府将严格经过筛选的匠人保护起来,并给予资金支持,以防这些手艺失传。

正是国家的这种高度支持态度,激发着日本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责任,使得匠人文化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匠人也成为这个国家被高度尊重的一个人群。

中国也曾是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各行各业都有过非常突出的工匠,小时候我们所学的课文《庖丁解牛》、《赵州桥》、《卖油翁》、《鲁班的故事》都是在讲工匠和他们的精神,我们也有许多成语也都是在赞美匠人:能工巧匠、别具匠心、匠心独运…

关于中国历史上的工匠精神。说远一点,历史上秦国军队的强大跟武器的精良有很大的关系。据史料记载,秦国对于制造武器的工匠有非常严格的考核制度,每一个武器上都刻着工匠的名字,一旦出了问题工匠会被严厉的责罚。

说近一点,解放前中国的企业大都是家族传承,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的经营法则,儿子敢卖假货,老子就饶不了这种上丢祖宗脸面,下断子孙财路的做法。

再近一些,在六七十年代,我们也曾有过众多知名的品牌,比如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华生牌电扇…品质都是非常过硬的。

中国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过工匠精神,那么为什么到了现在我们把工匠精神丢失了?重新寻找工匠精神又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为什么中国丢了工匠精神?
从八十年代至今是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几十年,这段时期我们的制造业和日本一样也经历过粗制滥造、假冒伪劣,逐渐地发展到今天的低端制造业死亡,中端通过提高制造工艺逐步发展和稳定下来。

丢失工匠精神的一个原因是过度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看重产品批量制造。快了就很难好,匠人制造的耐心、缓慢、少量、精益求精在这个时期不具备生存的土壤。

回看中国近30年的商业,大多数讲究大规模、快发展,但真正踏实做实业的人很少,有人说现在的中国忽视农业和工业,只有房地产、一大堆山寨企业和互联网泡沫。

对比这次的知蜜日本游学,最受触动的就是日本企业家的安份、不急躁、不跟风、不浮夸。每一个企业都跟随自己的初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本分。大家各做各的,不好的产品由市场去淘汰,企业之间不存在恶劣竞争,整个商业环境比较健康。

而国内的创业难就难在都想快,好像只有快踩能存活,谁还有心十几年如一日地打磨自己的产品。许多知名品牌是花大价钱买广告造话题口碑,过度看重营销,反而真正好的产品掩盖了,无法被关注,所以在当今这个创业阶段说匠心是件极为奢侈的事情。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我们再聊聊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精益求精的技术,更难得是匠心。有一流的匠心,必有一流的技术。而匠人易得,匠心难获。

在日本和企业家交流,感受最深刻的每个企业家都会谈到“心”,每一家企业都明白一个极为简单的道理“初心不改,方得始终”。

技术不好可以学习,而心的纯正、心的坚守是最难学习的,这也是为什么日本这个国家能够诞生那么多了不起的企业家和企业经营哲学的根本原因。

重拾工匠精神根本在于教育的重新构建

过去有句老话“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
现在不这么说了,家庭、学校探索的都是升学率、名校、出国留学…可升学是为了什么?提高成绩又是为了什么?
我们现在的教育和创业一样功利性太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热爱的事情,持续地学习和投入,激发一个人所有的潜能和才华。学习的目的为了家长的脸面、学校的荣誉、更好地谋生或者更大的成功。

在日本,13岁以下孩子最大的意愿是成为一名工匠、一名手作职人,然后才是医生、公务员等职务;在德国70%-80%的学生要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技能,只有20%-30%的学生会上大学。而在中国上大学、读研究生、当公务员、做企业的管理者仍然是大部分家庭的追求。

中国的教育急需要重新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同时提升有技术人员的社会地位,让更多学生有匠人之才更有匠人应得的待遇、尊重、爱护和传承。

工匠精神带给日本的制约
最后,我们也从另一面看看日本的工匠精神带给日本的制约。

有学者指出,日本企业过度依赖工匠精神,过去追求工艺的极致,而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精雕细琢产品,致使市场出现变化的时候不能及时调整,也使得工艺无法标准化和批量化,这也是日本好多企业倒闭的原因,日本在2015年有30年历史的老店倒闭了2000多家。

中国创业者一方面学习日本的精益求精,同时也要根据实际状况注意产品、市场与成本的匹配,如果能够将德国的标准化工艺与日本的人性化生产相结合,走出一条独特的、适合中国市场发展的道路才是制胜之道。

工匠精神,取之精华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现在中国的中产阶级消费在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多花一些钱获得更好的物品,愿意为工匠精神买单。

所以才会出现中国游客去日本爆买,大到电饭锅马桶盖,小到便当盒指甲刀,这也给中国企业一个强烈的信号,做好的产品,用心做产品,消费市场是巨大的。

期待中国有更多地用心做产品的好企业,有更多真正用心经营的企业家。也期待知蜜社群的姐妹们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工匠之路。

李克强总理第一次提到“圆珠”的会议,就是有关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其意也是剑指中国制造创造出一连串值得骄傲数字的背后,却是核心技术和材料高度依赖进口、劣质假冒产品泛滥的尴尬局面。

正是总理的这条新闻,引发王向朝对工匠精神的关注,他专门去做了一番调研,调研报告长达四五十页。最后发现,产品质量之所以差,在于我国整个社会缺乏对产品质量的深度追求,而产品是人做出来的,这最终要归咎于工匠精神的缺失。

中国传统:重道轻术
匠人长期以来没有社会地位
其次,在中国,由于长期重道轻术的思想,导致匠人们没有社会地位。

中国古来重道轻术的思想,我在另一篇关于中西方教育对比的文章中已经讲得比较清楚了,有兴趣者可以去看那篇文章。在这种思想之下,工匠、手工业者,甚至连医生,都被认为,所从事的都是属于“术”的范畴的工作,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也是不被人尊重的。
之前的一篇关于中西教育思想对比的文章《迷失的中国教育:苏格拉底孔子教育哪家强?》。

至宋代,汪洙的一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更是直接奠定了中国人之后将近千年的价值观,直至今天。此处且不论读书为何高,是要靠读书去做官发财?还是要考读书去明理修身?总之,读书就是高了,其他一切职业,和读书相比,都是不入流的

试想,今天的家长们,但凡有可能,哪个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读高中,进而读大学?虽然即使从未来谋生赚钱的角度来说,在中国读大学也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更遑论学术和思想。但是,毕竟读了大学以后,至少会有一个“大学生”的名分,这才是我们所看重的。在这样的价值观之下,有多少家长会心甘情愿自己的孩子去读职高或者在中学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恐怕不多。

而在日本和德国则不然。先说德国,大概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学生,是不读大学的,而是进入类似职业高中之类的学校,未来会成为一名蓝领技术工人。而这样的蓝领,在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等各方面,绝对不比他们读大学的同学来得差,甚至很多时候是更好。可见的德国,技术工人是受到尊重的,是有良好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
这些年,我长期旅居欧洲。也走访、参观了很多欧洲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欧洲或是日本,所谓“蓝领”阶层,无论是从社会培养体系,还是收入及社会认可度,都是重视度很高的。

日本更是如此。秋山利辉先生的公司,所招收的学徒,都是高中毕业生,有些好像还是高中没读完,或者是读了一两年大学,又退学的。这在中国是匪夷所思的事情。高中毕业以后,不去读大学,跑去学木匠?这个,未免也太那个了吧?

但是,在日本人心里,木匠可不是什么不入流的职业。如果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木匠,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在一部日本某电视台所拍摄的秋山木工的纪录片中,记录了两名学徒在学习四年以后出师,公司为她们举行了专门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上,秋山利辉先生亲手给她们发了印有“匠人”二字的衣服,正式承认她们成为可以独立作业的匠人,孩子们的亲友都来参加,整个场景感人而庄重。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可能也是很搞笑的事情:不就是学个木匠出师了嘛,至于这么正式么?

在日本,谁要是通过考试成为了职业围棋手,那就可以被称为“先生”,哪怕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先生”这个词,是日语中的一个敬词,不是随便可以称呼的,可见日本人对职业棋手的尊重。日本职业棋手的待遇也非常优厚,对局费、奖金等都非常可观,比很多国际大赛都要高。所以很多日本棋手都不愿意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国际赛事上,而宁可在国内比赛上多出场,因为那样收益更多。而在中国,职业棋手是没有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的。少数优秀的棋手也许在收入方面还不错,但讲到社会地位,那是远远不如日本棋手的。
不要说成为专业棋手了,在日本甚至一个做寿司的,做拉面的。都有可能成为“匠人”,而日本所谓的“人间国宝”制度,更是在国家层面给予了这些匠人,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社会地位上的肯定。而这些历来在中国人眼里可能都是相当“不入流”的。

在日本被誉为“寿司之神”的小野二郎。
这就是文化的差异。在日本人看来,职业木匠和职业棋手,都是很不容易的,都是专业人士,他们有一般人不会的专业技能,受到尊崇,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在中国,这就是一个木匠和一个下棋的,充其量就是会一门手艺,能混口饭吃而已,哪还能有什么社会地位?

可以这么说,当代中国,大部分人可能很享受由匠人精神带来的结果,即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但是,要说让中国人自己去成为匠人,恐怕很多人还不是愿不愿意的问题,大家可能根本就没这个概念。匠人?匠人是什么人?我们可是只知道“人上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而匠人,在中国,至少不是人上人,甚至很多时候是“人下人”,谁愿意去做人下人?

如果在一个社会,匠人们都是没有社会地位的,都是不受重视的,甚至物质待遇也是不太好的,那会有多少人愿意成为匠人呢?如果连愿意成为匠人的人都不太多,何谈什么匠人精神呢?

洒脱、灵活的民族性格
内心深处对刻板,教条的反感
再次,中国人尚简、灵活的性格特征,很难成为匠人。
说起日本人和德国人,似乎共同的地方就是严谨、刻板。有人曾经开玩笑说,难怪他们在二战中都输了,因为打仗是需要很灵活的,所谓“用兵之妙,存乎一心”,他们都太死板了,不输才怪。
虽然现在微信圈流传着许多所谓学习德国的帖子,但说实话我个人觉得,德国人的刻板、顶针,其实很多中国人内心深处是很不能理解,甚至嘲讽的。而这种不理解源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民族文化和性格。德国某处的交通灯,您看了啥感觉?

所谓的匠人精神,就是需要不怕繁琐、苛求细节、精益求精,这似乎天然地和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不符。当然,此处是讲大部分中国人,不排除有些个别的国人也是非常较真的。

我们的文化是崇尚一种简洁、缥缈、模糊、不确定,强调是要用心去悟,用主观去体验,而非死板严苛的客观标准。关于这一点,看看我们写意的国画和写实的西方画;再看看我们做饭时“盐若干、糖少许、炒至微焦”等口诀,而西式快餐店炸薯条的“油中煮30秒,出勺时沥三下”等规定;再看看中医搭脉望舌时强调医生个人主观的感受,而西医诊断时化验单上一连串直接清晰的客观数据,你就不难体会了。

到此就不用再多说什么了。大家觉得,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特点,能有匠人精神么?

上述三点,就是我个人觉得在中国,不太可能出现大规模匠人精神弘传的理由。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见得对,诸位见仁见智就好。

北川结语
我并不是否定匠人精神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我反对匠人精神,我只是想说,匠人精神挺好的,但在中国要全面推广,有困难,甚至不可能。当然,不排除在小范围内,在具体的一个人或一件产品上,还是会有匠人精神的呈现,但不太可能变成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一种精神和文化。而且,其实即使没有“匠人精神”,也不意味着一切都完了,中国就没希望了。自秦朝之后那么多年都过来了。

而匠人精神那些优秀的呈现,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我想还是要尽可能改变我们“重道轻术”的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道和术的兼容,才是大势所趋吧。

再进一步,我觉得当代的国人,需要对自己的人生定位进行深刻地反思,在一片盲从、功利、浮躁之中,何妨让自己做一个坐在路边为冠军鼓掌的人?谁说那样的人,就是不快乐的失败者?

来源:日本转运公司,网址:www.transportjp.com ,欢迎分享!


客服热诚为您服务

服务时间
周一到周六
9:00-18:30
服务热线
400-0506290
微信公众号
transportjp
微博
日转网转运